在 5000 多年的文明历史中,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我国是最早提出膳食指导的国家。 在距今 2000 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孔子就曾说过“食色性也“, 指出饮食与繁衍后代是人的本能。 又说“食而, 鱼馁而肉败, 不食。 色恶, 不食。 恶臭, 不食。 不时, 不食“. 注意到饮食卫生。 其后继者孟子进一步提出“民以食为天“的论点。 西汉时代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 集纳古代学派的先进观点, 以朴素的辩证思想, 提出了许多至今仍然有益的见解。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 记载了许多食物既可以食用, 还可以药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 将 350 种食物列入具有治疗作用的范围, 并区分为寒, 凉, 温, 热, 有毒和无毒等物质, 以便对症使用。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 早期因为对营养知识的无知而付出过沉重的代价。 最典型的是航海中发现的坏血病。 1498 年葡萄牙航海家 Vasco Da Gama 首先发现坏血病, 在参与航海的 160 人中有 102 人死亡。
在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 因为维生素缺乏而引起大量人群病死仍然是惊人的。 在地中海沿岸国家, 美国南部种植园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 癞皮病猖獗, 以皮肤粗糙, 腹泻及精神失常为特征, 严重时引起死亡。 解放战争时期, 渡江战斗中战士阴囊皮炎的流行, 抗美援朝时期, 部队中大批经夜盲症的发生, 均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 但一经采用核黄素或维生素 A 补充, 这些营养缺乏病就很快痊愈了。 建国初期, 新疆南部也流行过癞皮病, 且发生在春耕时期, 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同, 各民族生活习惯不尽相同, 因此营养问题也不尽一样。 例如缺铁性贫血目前仍存在于各类人群中, 佝偻病也较多地出现在我国的幼儿中, 尤以寒冷的地区为重。 但城市中也已出现了营养过多, 体重超重和慢性病上升的趋向, 如不及时引导正确的饮食观, 宣传均衡营养的重要意义, 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西方国家因膳食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各种危害。 因此, 在迈向 21 世纪的宏伟征途上, 对营养问题是绝不能掉以轻心的。
中国营养学会对全国居民的膳食指导做长时间的, 大量的工作。 在 1988 年的第四届全国营养会议上, 中国营养学会组织讨论及修订了每日营养素推荐供给量, 以及于 1989 年提出了第一个膳食指南, 共 8 条, 这个指南被广泛宣传, 收到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
目前, 在世界范围内, 无论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 采用居民膳食指南和类似方式引导居民在走向富裕中保持和增进健康。 《指南》的广泛施不仅是研究部门, 学术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行为, 而政府行为才是根本。
当前极为有利的是,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正付诸实施, 提高全国居民的营养水平成为国家长期战略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宏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现代营养学从开始至现在, 可大致分为以下 3个时期:
1.营养学的萌芽与形成期(1785—1945年): 此期的特点: (1)在认识到食物与人体基本化学元素 组成基础上, 逐渐形成了营养学的基本概念, 理论; (2)建立了食物成分的化学分析方法和动物实验方法; (3)明确了一些营养缺乏病(nutritional deficiency)的病因; (4)1912一1944年, 分离和鉴定了食物中绝大多数营养素(nutrient), 该时期是发现营养素的鼎盛时期, 也是营养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5) 1934年美国营养学会的成立, 标志着营养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2.营养学的全面发展与成熟期(1945—1985 年): 此期的特点有:(1) 继续发现一些新营养素并系统研究了这些营养素消化, 吸收, 代谢及生理功能, 营养素缺乏引起的疾病及其机制。 (2)不仅关注营养缺乏问题, 而且还开始关注营养过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3)公共营养(public nutrition)的兴起, 这是该时期营养学发展的显著特点。
3.营养学发展新的突破孕育期(1985年至今): 此期的特点有:(1) 营养学研究领域更加广泛: 不仅研究营养素的营养生理功能, 还研究其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2)营养学的研究内容更加深入: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理论向各学科的逐渐渗透, 特别是在1985年分子营养学 (molecular nutrition)概念的提出, 标志着营养学研究已进入分子时代。(3) 营养学的研究内容更加宏观: 2005年5月发布的吉森宣言(Giessen declaration)以及同年9月第18届国际营养学大会上均提出了营养学的新定义: 营养学(也称之为新营养学, new nutrition science)是一门研究食品体系, 食品和饮品及其营养成分与其他组分和它们在生物体系, 社会和环境体系之间及之内的相互作用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