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学包括中国古代史学史、中国近现代史学史、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外国史学史等方向。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等方向也被划分为历史大类里。
史学史以研究历史学的发展过程为主。不同时代中的历史学,反映不同的历史观,呈现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人类历史上各个时代记录的历史,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作者的观察、写作形式、偏见、对历史事件的解读等。由于研究历史的方法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也有相当大的区别,对史学史也不可能有一个非常确切、能被所有人认同的统一定义。
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专门史研究的是某一特定问题、现象、学科在历史上的发展状况,比如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等,即对一门学科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进行研究。也可以说是专业史,即以某一专业为记述对象编纂而成的史书。从行业分,有农业史、手工业史、商业史、经济史、战争史等等。
考古学(Archaeology)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孟广林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常务理事与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中心刊物《世界史》学术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
任职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齐世荣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男,1926年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会长(现为名誉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现代史和现代国际关系史。著有《20世纪的历史巨变》(与廖学盛共同主编)、《世界五千年纪事本末》(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主编)、《绥靖政策研究》(主编)、《世界史》(与吴于廑共同主编)等。编译有《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和《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译著有《西方的没落》(合译)等。
任职院校 :首都师范大学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张岂之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出生于1927年,江苏南通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研究及学术领导经验,主持过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夏文化》季刊主编,以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任职院校 :西北大学Northwest University (China)
Matthew H.Sommer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是研究清代法制史和社会史的汉学家。他的著作和研究没有沿袭传统史学对政治体制、制度和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关注,而是另辟蹊径,横跨法律、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转向社会史中鲜有关注的性别、性犯罪等问题。
任职院校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Jonathan D. Spence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1936年生于英国萨里郡(Surrey, England),汉学家,美国历史学会主席(2004-2005)。曾受教于温切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1965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教授、历史系和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史景迁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他的观察与研究结果。 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任职院校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学习宏观考察人类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自主建构整体人类历史认识框架的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基础。基本内容包括:1)“世界历史“概念解说(由来、演变;学习世界历史的意义;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历程;西方世界史学科的主要传统);2)现代西方宏观世界历史学的基本情况(从文化一元论向文化多元论的转变,当代全球史或文明史各主要流派);3、《世界文明史》的基本观点(“世界历史“应作为在交往中演进的世界文明史来理解--结合世界历史基本进程进行阐释)。
学习和研究中世纪历史至少有两个重要的理由,一是了解中世纪历史本身,一是了解和认识现代欧洲乃至整个西方历史与文化的基础。本课程期望通过对中世纪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及文化的介绍,让学生熟悉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认识此一时期历史变迁及其特征。同时,本课程期望学生能够对西方的中世纪欧洲史研究历史与现状有所了解,能够一定程度上对西方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有评判性的汲取。
本课以中国古代政治史、制度史演变的大势为主要线索,使同学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本课同时关注中华民族形成、中国版图形成等重大问题的历史进程,并努力把握各个历史阶段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演变上的特色。在讲授过程中,将历史学的知识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尽量吸取学界较新研究成果,希望增强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并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本课程将以1949年为界,分为上、下两段,分别讲授1919——1949的“民国史”以及1949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该课程将按照“通史”的教学模式,分别时期和阶段,重点讲授中国现代政治史的内容,并兼顾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思想史等方面。“
亚洲的重新崛起是20世纪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走势的大事,学习亚洲史对中国学生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课程从古代一直讲到当代,注重从国家演进、海洋史、环境史和文化交流等角度、把亚洲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叙述和分析,同时,在比较欧亚历史之异同中突破欧洲中心论对亚洲的建构,启发学生从亚洲出发思考亚洲史。
本课程主要讲授欧洲近现代史。内容包括欧洲近代早期民族国家的产生,近代科学观念和民主思想的内容和影响,欧洲各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和工业革命,19世纪末欧洲的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两次世界大战与欧洲的衰落,冷战时期欧洲的外交,20世纪欧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以及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探索,冷战后的欧洲。课堂在注重对历史事件的介绍的同时,突出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历史问题的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的介绍。
本课程讲授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直到当代美洲的历史。课程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拉丁美洲史,主要从世界殖民化和现代化的背景,讲授拉美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的演进、拉美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拉美现代化进程中代表性理论和思潮,探究第三世界地区欠发达的根源和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趋势。第二部分为美国史,主要讲授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如何从原来的英属13个殖民地崛起为超级大国,特别是美国国内的宪政建设和民主的历程、美国国内的社会改革以及美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试图揭示美国经验的价值与意义。此外,本课程还将涉及美国与拉丁美洲的关系,以便从整体上把握美洲大陆的历史进程。
本课程系统讲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中国近代历史,包括近代史总的历史发展线索、特点和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发展概况,着重分析各个时期的一些重点问题。
非洲作为人类历史的发源地,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代表了一种文明。她的历史所展现的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的一种独特的发展过程。从史学角度来研究这一过程,首先涉及的是非洲历史的分期问题,在此基础上认识其历史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以便更好地了解今天的非洲。其次是强调作为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不能因缺乏历史眼光而只看到她今天存在的弊病。再次是关注中非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对学生而言,她们可以比较中国与非洲的历史;对学者而言,他们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较西方学者有一定的优势。再者,近几年国际媒体对中关系的报道迅速增加。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学习中非关系的历史来对现状做出自己的评判。
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关于史学的各种理论和重要观点,梳理传统史学、经典史学、新史学和后现代史学等不同的史学理念,阐释史学史上关于历史知识的性质和意义的各种争论,讨论历史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介绍历史写作的基本记忆,以帮助学生了解史学理论的基本问题,熟悉历史写作的基本记忆。
ISSN: 0459-1909
ISSN: 1001-6708
ISSN: 1002-7963
ISSN: 0583-0214
ISSN: 0037-7732
资质证书
教师资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