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是一门自然基础学科,它研究地球表面所有的特征与现象,是一门涵盖面非常广泛的学科,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这两个大的方面。自然地理调查自然环境及如何造成地形及气候、水、土壤、植被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学专注于地理学中的地球科学。其目标为了解大自然的岩石圈、水文圈、大气圈、土壤圈(pedosphere)及生物圈(全球植物相及动物相模式)。自然地理学利用生物学来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地理学、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动物区系样式,利用数学、物理学来研究地球本身的运动以及它和其他太阳系中星体的关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间上地球变化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塑造人类与众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和过程。他包含社会科学的成分如人文、政治及经济层面。虽然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焦点并不是地球的实质地貌(见自然地理学),但是由于各种人类活动均在实质地貌上发生,所以实际上不提及实质地貌去讨论人文地理学并不可能,而环境地理学正好出现用作两者的桥梁。
环境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从空间层面描述人类与凡自然世界的关系。环境地理学除了需要对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有认识外,亦需要对人类社会用作概念化环境的方法有所认知。
地理信息学(geomatics)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它在1950年代的地理学计量革命(quantitative revolution)中首先出现。地理信息学包含利用地图学及测绘学所使用的传统空间技术及电脑应用。地理信息学与其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方法的学科一起成为一门普遍的科目。地理信息学亦引起部分地理部门的复兴,此现象特别在1950年代经历地理部门衰退的北美洲更为显著。 地理信息学包含大范围的学科包括空间分析,例如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探测及全球定位系统。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她研究地球上不同大小的区域。其主要目的是去理解或定义个别地区包含人类及自然因素的独特性或特色。区域地理学的注意力亦有放在区域化(regionalization)上,包括适合的的方法把空间分界成为区域。, 区域地理学亦被认为是研究地理科学的必然方式。
成秋明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数学地球科学家,矿产勘查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任职院校 :中国音乐学院China Conservatory of Music
石玉林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土地资源与区域开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任职院校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IGSNRR)
顾朝林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名与行政区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
保继刚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保继刚,汉族,1964出生,云南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旅游学院院长,兼任中山大学校长助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广东地理学会理事长,2001年成为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ourism Studies 会员。
袁书琪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暨地理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交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营销学会旅游营销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地理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教育学会理事暨地理教学研究会会长、福建省区域地理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旅游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交通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政府旅游发展顾问。
李旭旦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1911~1985),中国地理学家。1911年9月8日生于江苏江阴,1985年7月8日卒于南京。1934年中央大学地理系毕业。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进修,获硕士学位。1939年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主任。先后担任《地理学报》总编辑和《地理知识》主编。1983年任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理论的研究,他在普及地理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译著有《人地学原理》(与任美锷合译)、《地理学思想史》等。著有《白龙江中游人文地理观察》、《中国地理区之划分》等。主编有《人文地理学概说》和《人文地理学论丛》等。
《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是向学生简要系统的介绍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地理学基本的地理过程和规律,便于学生总体上把握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形成地理学整体观念。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对地理科学有一个整体认识,为今后学习其它课程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阅读、使用和编绘地图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计算机辅助制图的能力;了解现代地图学的科学概念与发展体系;理解并掌握地图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性;了解地图的分类系统和功用;理解常见的成图方式;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地图,尤其是地形图;提高学生在地理问题上的研究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其他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该门课程对地理科学类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与完善、专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对非地理科学类专业学生人文知识的丰富、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形成也大有裨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人文事象的能力,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当代全球人地矛盾和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地问题有系统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本课程主要讲述遥感基本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有遥感物理基础、地物与电磁波相互作用和遥感成像机理;不同遥感器特性与遥感构像特征;遥感图像处理的方法与技术;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方法和解译步骤;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根据未来遥感技术应用需求,课程最后简要介绍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综合应用。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规测量仪器原理和使用,测量成果的处理,图的绘制,并能在小地区内进行控制测量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功能、空间数据的获取、组织与管理、空间分析等内容。培养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过程、加工、处理应用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一般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学科体系和基本理论;初步了解地球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过程以及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正确理解地球科学与人类生产、生活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如何运用地球科学手段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灾害等重大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气象学研究大气现象与气候现象,阐述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气候是重点,气象、天气是气候的物理基础。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本原理;了解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掌握气象观测的基本技能和气候资料的统计方法;为其它课程的开设打下牢固的气象学基础。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的特征、成因、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课堂教学以地貌营力系统为纲讲授,以外营力为主形成的地貌有坡地地貌,河流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和海岸地貌;以内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如大地构造地貌,褶皱地貌,断层地貌和火山地貌。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存在、数量、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关于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运动的科学理论,以及径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学生通过水文课程的学习及对水文规律的研究,从而撑握自然界中水量和水质变化及发展的趋势和动态,最终为开发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等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ISSN: 1000-8462
ISSN: 1000-0585
ISSN: 0375-5444
ISSN: 1000-0690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ISSN: 1466-822X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ISSN: 0309-1333
软件
ENVI,ArcGis,Erda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