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是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包括人类活动对他的影响),这些现象的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进行人文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进行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Categories
Sciences
Related Fields of Study
环境科学
地理科学
地球物理学
海洋科学
Related Departments
大气科学学院, 大气与海洋学院, 地球物理科学学院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改造(控制)天气和气候的愿望。迄今虽然由于科学技术的局限性还不能实现这一愿望,但通过试验研究,在探索影响天气和气候的科学问题上是有所收获的。
自二十世纪40年代中叶第一次向云中撒播播云催化剂以来,人工影响天气的试验延续不断。50年代中期,云和降水物理学逐步形成分支学科 ...
天气预报
台风
龙卷风
大气污染
下雨 - 降水量
风 - 大气的水平运动
气候 - 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条件
拉尼娜现象 - 赤道太平洋冷海域中海温异常降低
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 ...
温室效应 :
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厄尔尼诺现象 :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曹军骥
homepage
气溶胶专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曹军骥主要从事大气气溶胶与环境、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古气溶胶循环与过去全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
周天军
homepage
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 。主要从事气候动力学、气候模拟、海气相互作用和季风研究 。
陆日宇
homepage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主任。曾获学笃风正奖和赵九章优秀青年科技奖。现为大气所副所长、所学术秘书、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所发展战略调研组组长、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
Institut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叶笃正
homepage
叶笃正早期从事大气环流和长波动力学研究,提出长波能量频散理论;20世纪50年代,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热源的见解,由此开拓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研究和青藏高原气象学;提出北半球大气环流季节性突变并引发一系列研究;60年代对大气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理论作出重要贡献;70年代后期,从事地-气关系和倡导全球变化研究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竺可桢
homepage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郭晓岚
homepage
郭晓岚 (Hsiao-Lan Kuo,1912年-2006年), 美籍华人,世界著名气象学家,大气动力学的一代宗师。是地球物理学、大气及海洋动力学的权威,其率先研发的数学工具可以描述大气的复合环流型 (complex circulation patterns) 和飓风的威力,因其学术上的卓越成就而深受同僚及学生们的敬重,曾发表120余篇论文。1970年更荣获美国气象协会(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简称AMS) 最高荣誉奖之Carl-Gustaf Rossby 研究奖章,并获选为AMS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