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科学与工程有如下研究方向:核反应堆物理学、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学、核反应堆结构与设计、核反应堆与动力厂的控制与仿真、核动力装置、核反应堆动态及安全分析、先进核反应堆设计研究、核聚变理论与实验、等离子体物理与等离子体诊断学等。
核电子学是在核辐射探测技术和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学与核科学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核电子学形成于50年代。其内容包括:核科学、高能物理和核技术中有关核辐射(和粒子)探测的电子技术;核爆炸和外层空间的辐射对电子系统的效应和抗辐射的加固技术;核技术应用中所需的核电子技术。
核工程与核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的高新技术专业,它包括核动力工程与核能利用、核技术及应用两大分支。
同位素技术是将同位素(示踪原子)或它的标记化合物用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方法掺入到所研究的生物对象中去,再利用各种手段检测它们在生物体内变化中所经历的踪迹、滞留的位置或含量的技术。这种技术因为一般不需经过提取、分离、纯制样品等步骤,具有快速、灵敏、简便、巧妙、准确、可定位等优点,已经成为研究生物物质代谢、遗传工程、蛋白质合成和生物工程等不可缺少的技术之一。
核安全包括为了防止核辐射事故以及限制发生事故以后的后果的措施。需要采取核安全措施的设施包括核能发电厂和其它的核设施、以及医用、发电用、工业用和军用的核物质的运输、使用与储存。核能工业中使用的反应堆的安全和性能都有所改进,而且新的内禀安全的反应堆设计已经提出,但是还没有经过测试,因此还无法保证这种反应堆能够设计、建造,并在实际的核电站中应用。在目前的核电站中,仍然需要考虑到错误可能发生,而且也可能会发生如恐怖袭击等灾难性情况。
乏燃料后处理技术,是高放射性条件下的高技术,世界上核电站的核燃料处理与保存本身就是一个十份困难的事情,有了这一技术,其意义是不仅能充分利用核燃料的功能,提高核燃料利用能力,为人类造福,更重要的是为减小了体积,降低了放射性,为保存核废物创造了条件,对环境也是一个大贡献。
辐射防护是原子能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人类免受或少受电离辐射危害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其基本任务是保护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与安全,保护环境,促进原子能事业的发展;辐射防护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辐射剂量学、辐射防护标准、辐射防护技术、辐射防护评价和辐射防护管理等。
核设施退役是核设施使用期满或因其他原因停止服役后,为了充分考虑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及环境保护而采取的行动。退役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场址不受限制的开放和使用。核设施退役不包括铀矿山废石场和尾矿库与放射性废物处置(库)场的关闭。核设施退役是一门综合性工程,退役中涉及的技术很多,包括源项调查、去污、拆除解体、废物管理、辐射检测、辐射防护、场址清污等。
王贻芳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王贻芳,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2012年3月8日,王贻芳团队实验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该实验曾入选2012年年末美国《科学》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
丁肇中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丁肇中(1936.1.27.-),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
益川敏英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益川敏英(ToshihideMaskawa),1940年2月7日出生于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毕业于名古屋大学,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现任名古屋大学粒子和宇宙起源小林益川研究所主任、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2008年,时任京都大学汤川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的益川敏英,因提出小林-益川模型与小林诚和南部阳一郎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彼得•希格斯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1929年5月29日-)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出生在英格兰泰恩河畔纽塞,以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粒子而闻名于世。彼得•希格斯于1960年毕业于伦敦国王学院。1960年到1996年期间曾任爱丁堡大学教授。彼得•希格斯于2004年获得沃尔夫奖。201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核工程实验课程面向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学生着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和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课程包含辐射防护、核材料、热工水力、核燃料循环教学实验,要求学生具有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学科群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基础。
本课程重点讲述聚变堆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关键工程技术相关内容。主要包括核聚变发展概况及核聚变基本原理、堆芯等离子体、包层与偏滤器、磁体与电源、加热与驱动、真空室与冷屏、聚变堆材料与材料辐照损伤等内容。使学生初步建立核聚变科学的总体认识,掌握核聚变工程的基本知识,为进入下一阶段学习或从事核聚变工程技术研究奠定基础。
核燃料循环是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核能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核燃料循环课程讲授的内容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核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掌握的整体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知识。核燃料循环基本原理、核燃料的制备、核燃料循环工艺、核燃料循环设备、核废料的处理处置等是此课程的核心内容。本课程主要面向核工程类的学生,培养学生依据核燃料循环的原理、原则、特点解决核工程技术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
反应堆材料课程在介绍反应堆及材料学的基础知识上,阐述反应堆材料的体系与特点,深入讨论了裂变反应堆主要部件材料的服役要求、发展历史、性能特点、辐照效应、安全研究重点和规范要求,并介绍了聚变堆主要候选材料的服役与性能特点和发展状况。
介绍核反应堆物理的基础理论、物理过程和分析计算方法。内容包括:与堆物理有关的核物理知识,中子在介质中的慢化和扩散,临界理论,非均匀堆的计算、燃耗、反应性控制、反应堆动力学和堆芯燃料管理。
核安全指涉及核材料及放射性核素相关的安全问题,包括放射性物质管理、前端核资源开采利用设施安全、核电站安全运行、乏燃料后处理设施安全及全过程的防核扩散等议题。主要介绍核安全的定义及目标、内涵及其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核与辐射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我国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核电已成为核技术应用的主产业,因此以核电厂为出发点介绍核安全概念,首先介绍核反应堆安全的基本原则、核反应堆的安全性及安全功能,说明当前国际核能界对核电厂安全与事故对策的见解与实践;介绍确定论安全评价法,对压水堆各类设计基准的事故过程进行分析;阐述严重事故过程、分析方法和事故的处置与对策;介绍安全分析模型建立方法与已获成功应用的典型计算程序;介绍核安全评价中另一种新的系统的工程安全评价技术——概率安全评价法;介绍放射性物质释放规律、辐射后果及其防护原则。
辐射防护是核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专门研究防止电离辐射对人体危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包括辐射场的性质、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辐射对人体的影响、辐射防护标准、辐射防护技术与实施方法、辐射安全管理等等。
原子物理学是物理系学生开始进入系统地研究微观世界领域的入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对微观世界表现出的一系列区别于宏观世界的特征和规律逐步加以揭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现代物理提供必要的基础。“原子物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的组成和核式结构、波粒二象性和量子物理初步、波尔的原子模型、原子的能级和跃迁、多电子原子和原子的壳层结构、外场中的原子、X射线、分子结构和分子光谱、原子核基本性质、核的放射衰变、核力和核模型、原子核反应、核裂变和聚变以及粒子物理初步等。实验基础与基本原理,双态系统,从一维系统到凝聚态,原子分子,原子核粒子。
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热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相互转换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不断地发展和改善能源利用的经验总结。本课程在力求学生深刻理解能源现象本质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能源转换技术与工程热力学最新的发展及其趋势等。
本课程是微电子专业必修课程,涉及低频模拟电子线路的分析、构造方法,主要讲授放大电路的组成器件、基本原理、特性及应用,包括运算、滤波、信号处理和稳压电路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扎实的模拟电子线路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知识,为模拟集成电路的学习奠定基础。
ISSN: 0022-3115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ISSN: 0029-5493
IEEE Transactions on Nuclear Science
ISSN: 0018-9499
ISSN: 0034-6861
ISSN: 0370-1573
ISSN: 1079-711
软件和编程
MATLAB、FORTRAN,CAD
资质证书
注册核安全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