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阶段,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形成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许多分支学科。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有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 ...
大气环境学是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两种学科交叉的分支学科。它是从人类环境的角度研究地球大气。它主要研究大气组分(组成大气的气体和气溶胶粒子)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它们与人类活动、气象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 它与气象学关系密切,但二者有区别,气象学主要是研究影响天气、气候的要素(温、湿、压和风等)和现象(云、能见度、降水等)的变化规律,它并不研究大气组分(如SO2、O3、气溶胶等)的变化规律。大气环境学与空气污染气象学也有密切关系,但二者研究侧重内容也不同。空气污染气象学是研究空气污染和气象学的相互关系。核心问题是研究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湍流扩散,大气环境学较全面地研究大气中污染物和非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海洋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化及造成的影响和保护海洋环境的学科。保护海洋环境是人类持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前提和保证,是海洋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它是综合应用海洋科学各分支学科知识,结合社会、法律、经济因素,实施保护海洋环境及其资源的一门综合性新兴学科。
该专业的学习重点是建筑和室内环境设计的行为、社会、经济、功能和美学等方面。学习内容包括了对居家、工作和休闲空间进行分析、计划、设计、并装配家具和设备来满足用户需要,以及研究相关的公共政策。
土地利用规划亦称土地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是根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措施。
张懿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绿色过程工程与环境工程专家,中国清洁生产技术研究领域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技术委员会主任。
任职院校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PE-CAS)
徐祖信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环境治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环境与健康平台特聘教授、海南省治水办“六水共治”技术总师。
任职院校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t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周卫健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科技部、中科院、教育部共建的“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实质性双聘教授。
任职院校 :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唐孝炎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1932年10月生于江苏省太仓市,环境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担任UNEP臭氧层损耗环境影响评估组共同主席,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学顾问等。自1972年起开创了我国大气环境化学领域的系统研究和教学。在大气环境重要领域:臭氧、光化学烟雾、酸雨,以及气溶胶化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我国大气环境化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陶澍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当代学者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环境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8月生于上海,籍贯江苏无锡。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81年、1984年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环境毒理与化学学会亚太分会主席、ES&T顾问编委、IEAM副主编及EP、JEGH等国际刊物编委。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的概念和实验手段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环境化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理解和掌握环境污染的产生、变化过程的检测、分析手段和数据处理方法,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作为踏入环境化学研究领域的入门课程,适合于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等专业各层次的学生和相关领域的工作者参与学习。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环境土壤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土壤学以处在陆地生态系统枢纽环节与中心地带的土壤环境要素为研究对象,探究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影响因素以及土壤污染及防控对策。
本课程着重介绍大气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体系组成及其相互关系,主要包括大气污染过程、气候变化、生态健康效应和环境政策等方面,内容涉及城市灰霾天气、南极臭氧洞、光化学烟雾、酸雨、流行病学调查、以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政策手段等。
本课程学习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管理的内容、手段以及基本理论有系统的认识,熟悉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以及八项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对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等有较深入的了解。
本课程以阐述化学物质在大气、水、土壤、生物各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及其效应为主线,全面深入地论述这些过程的机制和规律,并注重反映环境化学及工程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初步涉入环境化学领域做引导。课程按照圈层、专题分类叙述,内容涉及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环境化学、工业生态、各圈层元素循环、典型化学污染物在环境各介质中的行为和效应。
教学要求(一) 理论知识方面:在掌握基础微生物学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微生物对各种污染物的降解转化作用,微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检测等基础理论。为进一步学习水、固体废弃物等环境工程课程打下理论基础。(二)实验技能方面:学习微生物实验技术,如显微镜的使用、细菌染色观察、培养基配制以及灭菌、菌种的驯化等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为从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研究管理打下良好实验基础。
水环境化学是环境化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天然水中各种元素、化合物(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形成、分布和循环过程,以及与其它环境介质的联系,鲜明地体现出地学和化学交叉的特色。地球水环境主要包括陆地水体和海洋水体,两者既存在密切联系,也存在显著差别。自全球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大多数自然过程,各类污染物大量排放,水体是自然界中极其重要的接纳受体,对于污染物在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范围内的迁移、转化、归趋以及密切相关的生物、生态效应(如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三致效应和水生态毒理学变化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课程针对环境介质和环境污染问题中主要污染物的监测,讲授环境监测各个环节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技术方法、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以及环境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内容包括绪论、水体污染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噪声和放射性污染监测、应急监测、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本课程突出环境监测的特点(采样、布点、测试方法、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等),注重基础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并重,密切结合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对监测的需求,兼顾常规监测方法和现代监测技术中新仪器、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运用。通过课程学习希望学生对环境监测中涉及的环境科学基本理论有所了解,理解环境问题的变化趋势和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方法,具备开展常规环境监测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并能探讨性地开展环境监测科研工作。
定量分析法是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本课程内容包括滴定分析法(包括酸碱滴定、配位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和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以相关数据处理方法。
软件和编程
SPSS,Stella
资质证书
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证书,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