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顾名思义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其英文“anthropology”就是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
从广义上讲,人类学自发端之始就具备了兼容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跨学科考察特征,其研究范围可以包括从有人类历史以来的与人相关的各个领域,比如涉及对人性和人的本质探讨的哲学、关注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关注人的体质特征和生物属性的生物学等等。
从狭义上讲,人类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直到19世纪中期才开始形成一个较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可以说,现代人类学发端于英国,发展于欧洲,繁盛于美国,在目前较为流行的北美人类学知识框架下,人类学包含了生物或体质人类学(biological or physical anthropology)、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 anthropology)、考古人类学(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或民族学(ethnology)。“人类学”一般意义上侧重指文化人类学,“文化”是人类学关注的核心内容,人类学家始终把寻求地球上诸多文化与族群活动的普遍性作为其使命,同时承认文化多样性,尊重地方性的文化,力图建立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文化理解。其学科标志是田野工作和民族志,田野工作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直接加入,与所调查的族群居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学习当地语言,通过对当地生活的实际体验获得经验性的调查资料。民族志是人类学研究撰写成的文本,人类学研究成果还包括民族志电影以及以民族志为素材的专业论文、论著和应用性的结论与实践等。
我国人类学发展尚不完善,因我国人类学起步时已有考古学、语言学和生物学、医学等实力强大的学科独立存在,故而语言人类学、考古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与历史学、语言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为密切,同人类学的关系则处在因缺少跨学科知识而难于联姻的状态中。
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就已涉及,但不成体系,直至大航海时代到来,欧洲人在殖民过程中面对越来越多的在体质和文化上迥异的族群,因殖民需要和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的驱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研究非欧洲族群,逐渐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人类学。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实质上就是人们对人类社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按照不同时期的理论流派会比较易于理清人类学的发展脉络 ...
人类学家
文化研究
大学教师
不明觉厉
体验生活 - 参与观察
聊天 - 非结构性访谈
实地调查 - 田野工作
教育 - 濡化
暗号 - 私人语言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研究的首要方法与途径,通常被誉为是一个合格的人类学家的标志。人类学家将所调查的地方族群视为“田野”。田野工作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1)学会当地语言;(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居住时间 ...
真实电影(cinema verite) :
出现于法国的一种人类学电影风格,以让•鲁什(Jean Rouch)为主要代表人物。真实电影以电影触媒,凸显拍摄者“在场”与被拍摄者进行互动适时诱发事件 ...
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m) :
原教旨主义的概念最早以基督教为背景。一战以来,西方尤其是美国基督教新教中一些自称为保守的神学家,为反对现代主义,尤其是反对《圣经》考证学,形成了这一神学主张。《大英百科全书》认为原教旨主义有两层意思 ...
民族学VS民俗学 民族学和民俗学同属法学硕士下的学科,毕业后颁发的都是法学硕士学位。但是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民族学是法学一个二级学科,本科开设有该专业的学校不在少数;民俗学归属法学类二级学科社会学,本科开设的学校较少,主要是集中在研究生以上...
王铭铭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中国人类学家,伦敦大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专业主任,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主任。
任职院校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
赵旭东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的晚年入室弟子,深得费氏真传。在城乡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人类学等领域均有突出贡献。
费孝通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海外留学时师从人类学家史禄国、马林诺夫斯基,成为中国最早在本土获得社会人类学硕士的青年学者。其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郝时远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1978年至1981年,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蒙元史。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学部主席团秘书长,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民族理论、世界民族、民族历史,主要著作有《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帝国霸权与巴尔干“火药桶”――从南斯拉夫的历史解读科索沃的现实》。
杨庆堃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1932年获燕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学位,193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3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先后任纽约商报编辑、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回国后,1948年起任岭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并在广州近郊鹭江村从事农村社区的调查工作,著有《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的农村社会及家庭变迁》。1951年再度赴美,任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1953年任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教授。
王明珂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1952年出生于台湾,台湾师范大学毕业,199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人类学组主任及副所长。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校。王明珂教授从事的主要是对华夏及其边缘人群――由过去的 “戎狄蛮夷”到今日少数民族――的历史与人类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