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
学科:
21个满足条件"宗教学"的课程
1/2
基督教原典
此课程为基督教圣经旧约部分的导读,主要从旧约圣经研究方法和正典的形成入手,概要地解说旧约经卷的分类及基本主题。以五经、先知书、圣卷三大部分的主要神学表达为核心,系统地介绍犹太与基督教信仰传统中关于“创造”、“救赎”、“罪”等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对“先知运动”、“希伯来智慧”等特有的现象在文本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阐解。
中国宗教史
该课旨在给本科新生综合介绍中国的宗教思想,解释潜藏于中国人日常生活里的宗教信仰。既不同于中国哲学史的讲授,也不同于诸如中国佛教史、中国道教史等课程的讲授,而是要在儒家、佛教、道教等具体的生活或行为里,去寻绎中国人一以贯之的基本宗教思想或要素,建构整体的中国宗教的传统。
中国佛教史
本课程包括:(一)参照佛教早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讲授中国佛教历史概况;(二)介绍佛教经典的翻译、注释和传播流通的情况;(三)结合原始资料的阅读,择要讲解中国佛教主要任务思想、宗教流派及其理论特色。(四)联系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介绍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伊斯兰教史
本课程介绍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过程,如重要历史事件、教派与门宦、经堂教育与汉文译著等,培养学生对于宗教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并引起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基督教史
通过对基督教社会、神学思想发展历史的系统介绍,为学生提供理解基督教产生、发展及神学观念演变的视角。展示基督教在其形成、发展和传播过程与其所遭遇的诸多社会文化现象的关系,从而了解作为西方宗教的基督教所包容的社会思想文化内涵。
伊斯兰教史
介绍伊斯兰教兴起、传播的历史,以及伊斯兰教教派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使学生了解伊斯兰教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对其中的重要历史事件、经典教义、宗派源流等问题有初步把握,培养学生对于宗教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并引起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中国佛教经典选读
本课程选取中国佛教史上比较重要,且篇幅和难易程度适中的典籍,以讨论班的形式进行阅读和研讨。通过原著的选读,使学生初步接触佛教经典,加深对佛教的认识,并培养其阅读和处理原始文献的能力。
道教史
源自中国本土信仰的道教的历史发展不仅是道教研究的基础课题,更是中国信仰历史及宗教发展模式研究中的标本式问题。道教历史研究作为道教研究的基础工作,有了大量的研究基础,然而,对于道教历史的研究范围、研究方式、材料整理以及叙事模式等基础课题,都值得进一步的探讨。从宏观的角度看,道教历史是中国人信仰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信仰文化的典型代表,从具体问题看,由道派和历史人物构成的宗教史,相对于道教的丰富实践及其与中国民众信仰生活的紧密结合状态而言,是显得单薄和缺乏说服力的。本课程以问题史及专题研究的方式,在教派和历史人物的线索之外,在现有道教通史的基础上,尝试从中国人信仰传统和超自然世界的特点出发,诠释道教作为一种信仰传统在中国人的生活和信仰世界中的价值。从而为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提供新的切面。
哲学导论
本课程主要通过讲解柏拉图的对话(《斐多》和《苏格拉底的申辩》)和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等西方经典哲学文本,使学生明白哲学家探求世界秩序的方式以及哲学生活的内在张力。
中国哲学史
1.使学生对中国哲学的概念、命题的含义、特点及演变发展形态有一准确的把握。 2、使学生对每个思想家的基本思想有所把握,并尽可能地使他们能区别有关思想家思想的同与异。 3、对于一些问题,如人性、天人关系、认识论、知行观、形神观、心性等的发展脉络作一梳理,使学生能在横的知识块面上有一定的纵向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本课程遵循历史发展的线索,根据最权威的文献资料,通过对时代背景的梳理与经典文本的解读,勾勒马克思哲学萌芽、产生与演变的过程,并且结合当代社会和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探讨蕴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原像背后的现实价值与超越性质,进而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征、精神的总体理解和把握。
伦理学导论
本课程包括三部分:(一)“元伦理”,研究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主要研究“应该如何与事实如何”的关系,从而解决如何才能确立道德真理和如何才能制定优良道德。(二)规范伦理。研究优良道德的制定过程,主要通过社会制定道德的目的、即道德终极标准,从仁的行为事实如何的客观本性中推导、制定出人的行为应该如何的优良道德规范。(三)美德伦理。研究优良道德规范的实现过程,主要研究优良道德由社会的外在规范向个人内在美德的转化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作为导论,本课程力图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宽广视域,贯彻以下基本原则:
(1)采取“史”“论”“著”融会贯通的方式(以“史”、“著”基础,以“论”为重点),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文献和基本理论;
(2)立足当代视野,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3)按照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注重研究和回答当代实践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
(4)提倡师生互动、双向交流,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外阅读指导,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哲学思辨能力和理论锐敏性。
宗教学导论
宗教学是以宗教一般为研究对象,以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的宗教现象为客体,考察其观念、行为、组织的形式和内容,研究其起源与演变的过程及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并探索其性质、规律和社会作用的一门社会科学。因此,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主要讲授西方哲学从诞生至19世纪早期的发展过程,以及讲授19世纪后期以来的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分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德国古典等四个时期介绍主要哲学家的著作和观点。重点介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英国经验论和欧陆唯理论,以及康德、黑格尔的著作和观点。
古代汉语
教学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对古代语言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为更好地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打下必要的基础。
逻辑导论
本课程试图传授给学生关于逻辑学的一般观念,逻辑学发展到目前为止的大致的整体形象,一些最基本的逻辑技术和技巧,以及隐藏在逻辑技术背后的思想和精神。主要讲授命题逻辑、词项逻辑和谓词逻辑,也涉及归纳逻辑和非形式逻辑。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它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理论。
社会学概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社会学看待、分析问题的角度与方法;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社会学的前沿问题,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包括个人如何与个人、与群体进行互动,以及群体之间如何互动。这种互动是双向、复杂的相互影响。社会心理学将基本的心理学原理系统地应用于人类行为的分析和解释。本课程将涵盖主流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和概念,包括: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和思考社会现象,态度的形成及其对行为的影响,态度怎样发生改变,个人为什么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人们在群体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和特征等。此外,本课程将分析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包括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维持,人际沟通的原理与冲突化解以及从事通畅的团队合作等。本课程还将以文化的观点为核心,关注当代学者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研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结果,并用于相关的社会生活和事件。